名人讀書最好的方法,名人讀書方法你有幾個知道?
書就是人類用來記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,也是人類用來交融感情、取得知識、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,對人類文明的開展,貢獻非常大。 然而,名人們也有自己的讀書方法。下面一起去看看吧!

操作方法
01魯迅(1881.9.25~1936.10.19),浙江紹興人,原名周樟壽,后改名周樹人,字豫才、豫亭,浙江紹興人,中國近代最偉大的作家。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,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。一是泛覽,他提倡博采眾家,取其所長,主張在消閑的時候,要“隨便翻翻”。二是硬看。對較難懂的必讀書,硬著頭皮讀下去,直到讀懂鉆透為止。三是專精。他提倡以“泛覽”為基礎,然后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,深入地研究下去。否則,讀書雖多,終究還是一事無成。四是活讀。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,注意觀察并重視實踐。他說:“專讀書也有弊病,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,使所讀的書活起來?!彼€主張用“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”。五是參讀。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,還參讀作者傳記、專集,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,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。

毛澤東(1893.12.26~1976.9.9),字潤之,筆名子任,湖南湘潭人,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。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,博覽群書。其中“三復四溫”式閱讀和“不動筆墨不讀書”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。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等古籍,并且不斷地重溫;就是到了晚年,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,也是反復研讀,并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,所以,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,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、三遍的圈記.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“讀得多,想得多,寫得多,問得多”的習慣。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,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、杠、點等符號,作批注以及寫讀書日記、在原書上改錯糾謬。

蘇步青(1902.9.23~2003.3.17),中國科學院院士,中國杰出的數學家,被譽為“數學之王”。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、精讀、他讀書時,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,第二遍、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。他就是這樣來讀《紅樓夢》、《西游記》、《三國演義》的。他最喜歡《聊齋》,不知反復讀了多少遍。起初,有些地方不懂,又無處查,他就讀下去再說,以后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。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,他總是邊讀邊想,邊做習題,到讀最后一遍,題目全部做完。他認為,讀書不必太多,要讀的精,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、缺點和錯誤了,這才算讀好、讀精了。

華羅庚(1910.11.12—1985.6.12),漢族,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市人,世界著名數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。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,他的讀書方法很有獨到之處。用慢功夫打基礎。華羅庚初中畢業后自學高中內容,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,再逐步加快進度,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。由于學得扎實,到清華大學沒多久,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?!昂癖 狈?。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“由厚到薄”、“由薄到厚”兩個階段。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,抓住了全書的要點,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后,讀書就由厚變薄了,愈是懂得透徹,就愈有薄的感覺。如果在讀書過程中,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,在每頁上加添注解,補充參考資料,那么,書又會愈讀愈厚。因此,讀書就是由厚到薄,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。推想法。一本書拿到手后,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,然后開始閉目推想: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,該怎么做。待一切全部想好后,再開始閱讀。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,很快瀏覽而過,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,這樣,華羅庚博采眾長,得益很多。

田中角榮(1918.5.4~1993.12.16),日本政治家。原眾議院議員,內閣總理大臣。日本新潟縣出生。曾任過日本總理大臣的田中角榮,早年由于家境貧寒,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。在半工半讀的學習中,他十分注意讀書方法。為了鍛煉自己的記憶力,他一頁頁地背誦《簡明英和詞典》、日文辭典《廣辭林》,采用的辦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頁,記熟了就扔了。雖然這很破壞書本,但這鍛煉出他非凡的記憶力。

毛姆(1874~1965),英國小說家、劇作家。他主張“樂趣”讀書法,這是他在讀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。他提出“為樂趣讀書”的主張,他說:“我也不一定勸您一定要讀完一本書再讀一本書。就我自己而言,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。因為,我們無法每天保持不變的心情,而且,即使一天之內也不見得對因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?!比绱恕澳_踏多條船”,讓自己的讀書興致始終保持在高度興奮之中,其效果當然要比“感情專一”地抱著一本書疲憊地“一啃到底”好得多!

阿爾伯特·愛因斯坦(1879.3.14-1955.4.18),著名的德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、思想家及哲學家。他主張的“總、分、合”讀書法,與魯迅“跳讀”讀書法類似。為所“總”,就是對全書產生總體印象。為所“分”,就是在總體了解的基礎上,再逐字略讀一下全文的內容;而在略讀中,則要特別注意書的重點、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。最后是合,就是在略讀全書之后,著重把應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、系統化,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起來。

名人讀書的方法還有很多,但千萬要忌諱“讀書死,死讀書”的惡習,對所捧的書,既能鉆進去,又能跳出來,這樣才能把書讀活,正如孟子曰:“盡信書則不如無書?!?/p>End
特別提示
對于選擇哪一種讀書方法,需要靠自己摸索和實踐出來,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把書讀活,使他人知識為自己所用,才會得到真正的知識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>